通知公告:
三江自然保护区东方白鹳保护协会成立于2017年5月26日。协会的成立是以民间组织的方式以通过对东方白鹳的重点保护活动为载体,形成对三江平原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进而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为吸纳更多的社会精英和有识之士,参与到东方白鹳等鸟类的保护行动中来,对环境保护事业做出贡献。协会有自己明确的章程,内部工作机构健全。
设为首页收藏网页

黑龙江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咨询热线 0454-2138537

热门关键词: 保护区 十九大 中俄 湿地 白鹳

联系三江

咨询热线: 0454-2138537

黑龙江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邮箱:xjksjbhq@163.com

办公地址:抚远三江国家保护区

保护野生动物 维护生态平衡 带你认识三江湿地野生动物

  每年10月是黑龙江省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治理,共建万物和谐美丽家园,三江自然保护区向广大群众倡议: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遵守野生动物法律法规。

  野生动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对于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带你走进三江湿地,了解下这里的野生保护动物。


  西伯利亚虎(学名:Panthera tigris ssp.altaica):又称东北虎,是虎的亚种之一。是现存体重最大的肉食性猫科动物,其中雄性体长可达2.8米左右,尾长约1米,最大体重达到350千克以上。野生西伯利亚虎体色夏毛棕黄色,冬毛淡黄色。背部和体侧具有多条横列黑色窄条纹,通常2条靠近呈柳叶状。头大而圆,前额上的数条黑色横纹,中间常被串通,极似“王”字,故有“丛林之王”之美称。

1东北�?.png


  梅花鹿(学名:Cervus nippon)是一种中型鹿,体长140-170厘米,肩高85-100厘米,成年体重100-150千克,雌鹿较小,雄鹿有角,一般四叉。背中央有暗褐色背线。尾短,背面黑色,腹面白色。夏毛棕黄色,遍布鲜明的白色梅花斑点,臀斑白色,故称“梅花鹿”。梅花鹿生活于森林边缘或山地草原地区。季节不同,栖息地也有所改变。雄鹿平时独居,发情交配时归群。晨昏活动,以青草树叶为食,好舔食盐碱。每胎1仔,幼仔身上有白色斑点。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和俄罗斯。

2梅花�?.png



  雪鸮(学名:Bubo scandiaca)是鸱鸮科的一种大型猫头鹰,头圆而小,面盘不显著,没有耳羽簇。嘴的基部长满了刚毛一样的须状羽,几乎把嘴全部遮住。虹膜金黄色,嘴铅灰色或角褐色,爪基灰色,末端黑色。它的羽色非常美丽,通体为雪白色,也有的时候布满暗色的横斑。栖息于冻土和苔原地带,也见于荒地丘陵。以鼠类、鸟类、昆虫为食。在北极和西伯利亚繁殖,越冬时可见于中国北方部分地区,十分罕见。雪鸮生活在北极地区。猫头鹰一般都在夜晚出来捕食,而雪鸮白天黑夜都可以出来活动,猫头鹰一般都在树上生活,北极地区没有这样的条件,所以雪鸮只能在岩石上建造自己的巢。雪鸮一年产12枚卵,雌雪鸮在巢中孵蛋时,雄雪鸮担负觅食和护家的任务。主要捕食旅鼠,偶捕食野兔、鸥和鸭等大型猎物。

3雪鸮3.png


  猞猁(学名:Lynxlynx):属于猫科,体型似猫而远大于猫,体粗壮,尾极短,通常不及头体长的1/4。四肢粗长而矫健。耳尖生有黑色耸立簇毛。两颊具下体浅棕、土黄棕、浅灰褐或麻褐色,或为灰白而间杂浅棕色调;腹面浅白、黄白或沙黄色。尾端呈黑色。猞猁为喜寒动物,栖息环境极富多样性,从亚寒带针叶林、寒温带针阔混交林至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灌丛草原及高寒荒漠与半荒漠等各种环境均有其足迹。生活在森林灌丛地带,密林及山岩上较常见。喜独居,长于攀爬及游泳,耐饥性强,可在一处静卧几日,不畏严寒,以鼠类、野兔等为食,也捕食小野猪和小鹿等为食。巢穴多筑在岩缝石洞或树洞内。每胎2-4仔。广泛分布于欧洲和亚洲北部。

4猞猁4.png


  亚洲黑熊(学名:Ursusthibetanus)共有7个亚种。体长150~170厘米,体重150千克左右。体毛黑亮而长,下颏白色,胸部有一块"V"字形白斑。头圆,耳大,眼小,吻短而尖,鼻端裸露,足垫厚实,前后足具5趾,爪尖锐不能伸缩。身体粗壮。栖息于山地森林,主要在白天活动,善爬树,游泳;能直立行走。视觉差,嗅觉、听觉灵敏;食性较杂,以植物叶、芽、果实、种子为食,有时也吃昆虫、鸟卵和小型兽类。北方的黑熊有冬眠习性,整个冬季蛰伏洞中,不吃不动,处于半睡眠状态,至翌年3~4月份出洞活动。夏季交配,怀孕期7个月,每胎1~3仔。分布于欧亚大陆的东部、台湾、日本等地的森林地带,别名:黑熊、月熊、月牙熊、狗熊、黑瞎子。

5亚洲黑熊.png


  欧亚野猪(学名:Susscrofa):是哺乳纲偶蹄目猪科猪属下的动物,是一种中型哺乳动物。共有20个亚种,体重90-200千克;体长为1.5-2米,尾长21-38厘米,耳长24-26厘米;肩高90厘米左右。不同地区所产的大小也有不同。整体毛色呈深褐色或黑色,顶层由较硬的刚毛组成,底层下面有一层柔软的细毛。背上披有刚硬而稀疏的针毛,毛粗而稀,亚种间和亚种内核型都有一些差异,染色体数(2n)在36-38之间,如西欧野猪2n=36或37,日本野猪2n=38,但彼此间没有繁殖障碍。可以生育后代。环境适应性极强。栖息环境跨越温带与热带,从半干旱气候至热带雨林、温带林地、半沙漠和草原都有分布。但它们倾向于喜欢落叶阔叶林,其中植被非常密集。是杂食性的,只要能吃的东西都吃。大多集群活动,每个族群包括6-20只个体,4-10只为一群较为常见,小群由一个或多个繁殖雌性和它们的最后一窝的幼仔组成,通常食物丰富时,也会有几个小群组成大群一起觅食。杂食性,植物物质占食物约90%。以嫩叶、坚果、浆果、草叶和草根为食,并用坚硬的鼻子从地面挖掘根和球茎。也吃部分动物性食物。欧亚野猪是一种世界性物种。起源于欧洲和亚洲,被广泛引入北美,分布范围极广,涵盖欧亚大陆,包括东亚、东南亚、日本列岛、西伯利亚南部、中亚、南亚、中东、非洲北部及地中海沿岸、欧洲的斯堪的纳维亚南部等。


6欧亚野猪.png


  马鹿(学名:Cervuselaphus)是仅次于驼鹿的大型鹿类,共有10个亚种,因为体形似骏马而得名,身体呈深褐色,背部及两侧有一些白色斑点。雄性有角,一般分为6叉,最多8个叉,茸角的第二叉紧靠于眉叉。夏毛较短,没有绒毛,一般为赤褐色,背面较深,腹面较浅,故有“赤鹿”之称。马鹿生活于高山森林或草原地区。喜欢群居。夏季多在夜间和清晨活动,冬季多在白天活动。善于奔跑和游泳。以各种草、树叶、嫩枝、树皮和果实等为食,喜欢舔食盐碱。9-10月份发情交配,孕期8个多月,每胎1仔。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洲和北非。

7马鹿.png